論明憲宗崇奉藏傳佛教

“湘湖”考名

        

方晨光(萧山图书馆 萧山文化网总编  研究馆员

 

摘要:本文考余志明《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相关文献,对湘湖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湘湖”名称三大发现:一是“湘湖”之名其实起于南朝,唐朝、北宋都出现此名,而非现在普遍认为的杨时开湖后才产生。二是发现了湘湖还有具体督造之人,乃杨时任上为萧山尉的方从礼。三是第一次挖掘了“湘湖”在各个历史时段的不同名称。

关键词:杭州  湘湖  名称考

 

1987年版的《萧山县志》,在志书的附录《湘湖记略》有这样一段话:“政和二年(1112),杨时(龟山)任萧山县令……后以湖景宛若潇湘,取名‘湘湖’。” 又查民国《萧山湘湖志·湘湖原始》:“谨按湘湖之名不知何所取义,钱宰《湘阴草堂记》云,邑人谓境之胜若潇湘,然因以名之。他书无所考证,姑存其说。”这里传达了很确切的三层意思:“湘湖”之名是杨时筑湘湖之后产生的,以明钱宰“湖之胜若潇湘”所以叫湘湖,存其说之因是其它书无考。

当专著《文脉湘湖》由方志出版社出版之时,浙江理工大学的蔡堂根教授到萧山图书馆查湘湖资料,闲谈中讲到“湘湖”名称出自唐朝……这使我想起《萧山文化志》中有关于“湘湖”名称的记载,并有意去查了电子版《四库全书》和《永乐大典》等相关资料,竟然发现关于“湘湖”之名的多则材料,茅塞顿开,遂将“湘湖”名称的流变一下子联系了起来。至此,“湘湖之名起于何时”这样一个困扰我三年之久的谜团终于被解开,并确证了“政和二年,杨时任萧山县令……后以湖景宛若潇湘,取名‘湘湖’”在取名上及时间上记载是错误的。

1、“潘水”是湘湖商周至汉朝的名称

远古时期,冰川、海潮作用频繁,气候冷暖交替,湘湖是一个海陆交替的地带。

    8000年前,海退成为陆地沼泽,有跨湖桥遗址先民在这个自然的“湖泊”边繁衍生息。他们就地取材制造石器、木器、骨器、陶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制造了独木舟、木弓、石磨盘和大量的陶罐,已经会种植水稻和饲养家猪。约70006000年前,海侵再次袭来,这里又一次沦为一片浅海,遗址湮灭。

商周“泰伯避历”、“江蛮是适”(泰伯、仲雍主动让贤于季历),居于钱塘江边山顶之城,其城“口”置天,状如“吴”,故立号“句吴”,时称“泰伯奔吴”;其城为浙江天然屏障,城在山上,山以水环,时曰“藩篱”。东汉班氏《汉书·地理志》载:“余暨,潘水所出,东入海。”清代李慈铭对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渐江水注》作研考后,在他的《越缦堂文集》卷十二中曰:“湘湖即汉志之潘水,郦注之西城湖。”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中引《系本》曰:“吴孰哉(仲雍字)居藩篱。” 经古文字研究,“藩”、“潘”同音,环山之水,卧波城下,水因城名,故曰“潘(藩)水”。“潘水”是湘湖最早的名称,出现于商周至汉朝。

2、“溟海”与“木鱼池”是湘湖在春秋时期的名称

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湘湖一带是吴越争霸的军事重地。湘湖、白马湖正是越国的军港——固陵港。越国水师在此驻守,越王勾践的多次水上军事行动,都从这里出发。湘湖成为吴越交锋的重要战场,留下了“馈鱼退敌”、“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国内最早的方志——《越绝书》曾记载:“会稽山上城者(今越王城山),勾践与吴战,大败,栖其中。因以下为目(木)鱼池,其利不租。”勾践对孔子学生子贡讲述了自己“上栖会稽山,下守溟海,唯鱼鳖是见”的情景。《越绝书》将会稽山下四周环水、中间无水(镂空)的地域,形象地称作“木鱼池”,勾践把会稽山下广大无垠的水域,叫做“溟海”,这是对湘湖水域的最早记载。

春秋时期,临浦湖、通济湖、渔浦湖、白马湖是早期湘湖水域相关联的湖泊。古代浦阳江下游为冲积平原,受洪水和海潮影响,形成一片低洼沼泽地带,分布着临浦、通济、渔浦、西城湖等湖泊。据陈志富《萧山水利史》考证:“春秋时期,萧山中部平原主要湖泊有临浦(湖)、通济(湖)、渔浦(湖)、西城湖、白马湖等,它们分布于浦阳江下游与钱塘江之间,萧绍平原西部。”又说:“峙山南为临浦(湖),峙山北为通济(湖)。”陈桥驿先生在《论历史时期浦阳江下游的河道变迁》一文中指出:“临浦湮废以后,木根山与碛堰山之间的平原地区残留为通济湖,仍有水道连通。”春秋时期,临浦湖基本湮废,而通济湖尚有部分河湖存留。陈桥驿《浙江古今地名词典》:“晋顾夷《吴郡记》:‘富春东三十里有渔浦’,即此。上承临浦湖,下注钱塘江。渔浦湖由来已久,而有史以后,逐渐缩小,明朝嘉靖时尚残留有东湖、白马、净林、回龙庵、詹家诸湖。而东湖、白马湖至今犹存。”古有渔浦潭、渔浦寨、渔浦镇、渔浦驿、渔浦街。今渔浦街尚存,在义桥镇富春江、浦阳江、钱塘江三江汇合处。《十道志》载,渔浦为舜渔猎之处,湖口江边的历山(今小砾山)为舜耕耘之地。以上分析,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分布着临浦(湖)、通济(湖)、渔浦(湖)等,均与后来的湘湖水域相连。陈桥驿《浙江古今地名词典》:白马湖“一名石姥湖……一说汉周举乘白马游而不出,时人以为地仙,故名;一说湖形似马,湖水白光渺渺,故名。”白马湖在固陵城北,民间传说夫差围固陵城排马布阵之地,后成湖名“排马湖”,“排”、“白”谐音,故名。后湖因近西陵(西兴),又称“西陵湖”。李白诗曰:“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3、“西城湖”是湘湖汉至北宋中期的名称

东汉袁康、吴平辑《越绝书·外传记地传》载:“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敦(屯)兵城也。其陵固可守,故谓之固陵。”“西城”乃古越之西之城(非城山之西之城,更非县城之西之城,当时萧山尚无城),后之越王城;西城环水,故北魏郦道元《水经•渐江水注》:“有西陵湖,亦谓之西城湖”,“浙江又经固陵城北,昔范蠡筑城于浙江之滨,言可固守,谓之固陵,今之西陵也。”湖以近城而得名。南宋《嘉泰会稽志》曰:越王城“在县西九里”。清顾祖禹《二十一史方舆纪要》:“查渎在县西南九里。”可见,越王城与查渎相近,均处“西城湖”。陈桥驿《浙江古今地名词典》:“查渎,古聚落名。又称查浦,也即《水经注·渐江水注》所称之柤渎、柤塘。”其时,西城湖南部与渔浦湖相连。《浙江古今地名词典》曰:“湘湖,一名西城湖。在萧山市区西南。北宋中期围湖开垦殆尽。”从上分析,“西城湖”为湘湖汉至北宋中期的名称。

4、“湘湖”名之早在南朝已出现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已有湘湖名称和故事记载:“宋时余杭县南有上湘湖,中央作塘……湘湖有大校周谒者,居常与同门生姻好最厚。”虽为奇闻逸事小说,但文中地名(永兴、会稽、剡、鄞县、豫章等)、人名(东方朔、董仲舒、孙权、苻坚、吉翰、谢安等)皆真实。《太平寰宇记》卷93:杭州隋初“在余杭县,盖因其县以立名”。因杭州初置时治余杭,故有杭州之名。杭州得名于余杭,隋大业三年(607)和唐天宝元年(742)曾两度改杭州为余杭郡,历史上常以余杭代杭州。“余杭县南有上湘湖”,即杭州南有“上湘湖”。由此还可见,南朝宋“上湘湖”与明代“上湘湖”并非相同内涵。

唐末著名的道教学者杜光庭(850—933)在《道教灵验记》(卷七)中有《萧山白鹤观石像老君验》一文,文中提及湘湖:“越州萧山县白鹤观石像老君……有湘湖老人水上见一物,凌波而去,谓其蛇也……湖去白鹤观四十余里。”结合全文,尤其是其中的“越州萧山县白鹤观”、“湘湖老人水上见一物”、“湖去白鹤观四十余里”等语,尽管文中太上老君像的神奇现象不可信,但其中涉及的地名“萧山”、“湘湖”、“白鹤观”等是存在的,也就是说,“湘湖”之名在唐末就已经存在。

北宋庆历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学者刘敞(10191068),其诗文集《公是集》(卷十六)中有《得萧山书 言吏民颇相信又言湘湖之竒 及生子名湘 戏作此诗》一诗:“吾家千里驹,气与齿俱壮。去年射策雄东堂,今年调官在越上。指挥小吏遣簿书,笑语不废才有余。清酒肥鱼宴宾客,时时骑马临湘湖。湖波无风百里平,人道官心如此清。居民爱尹氏为字,令尹生儿湖作名。家家祝君多男子,越中更有余山水。”“越中”的“萧山”亦即浙江萧山。诗题中说“得萧山书”,当是指得到当时在萧山当县令的弟弟刘和的信。《公是集》中,刘敞先后写了《送萧山和弟》(卷二八)、《寄题萧山岁寒堂》(卷十四)、《萧山舍弟将发南都以诗候之》(卷二一)等诗文。“清酒肥鱼宴宾客,时时骑马临湘湖”,刘和的官当得春风得意,就连生儿亦以边上的湘湖名“湘”。刘敞得弟刘和喜悦之情的信,亦即赋此诗。此诗表明,“湘湖”之名在北宋庆历时亦有。

宋代许景衡的《横塘集》(卷十九)中有一篇南宋建炎初写成的方文林墓志铭》曰:方文林“再调越州萧山尉,……萧山湘湖湮废久,民田无以溉。从礼亟以浚治,请于有司,而躬督其役。未几,湖复,邑人赖其利。”方文林,字从礼,为晚唐浙江著名诗人方干的后代,先后任职信州玉山、萧山、杭州、温州等地,“受命十年”,最后因勤于政事,积劳成疾,于政和六年(1116)四月二十六日死于任上,享年四十七岁,葬于天台县太平乡鸡头奥。方文林任萧山尉时为县令杨时的属下,“亟以浚治”、“而躬督其役”,直接参与了湘湖的规划和筑造,为宋湘湖建设具体负责之人,他在湘湖筑成后不久去世。这墓志铭是杨时造湖后时间最近、内容最直接的文献。

从南朝到北宋,“西城湖”与“湘湖”两名同时入诗文,实指一湖也。

5、“湘湖”名称流变与结论

流变  远古时期,湘湖区域是一个海陆交替的地带,海侵时与海湾连成一片,海退时沦为一处沼泽。商周“泰伯避历”、“江蛮是适”,环山之水,卧波城(越王城)下,曰“潘水”,“潘水”是湘湖最早的古名,出现于商周至汉朝。到春秋战国时,《越绝书》记载湘湖为“木鱼池”,句践称其为“溟海”;其时,临浦湖、通济湖、渔浦湖、白马湖(西陵湖)是与湘湖水域相关联的湖泊。在两汉、两晋、南北朝、隋唐、北宋时,称“西城湖”。在汉代“潘水”、“西城湖”名同时出现。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已有萧山湘湖名称和故事记载。唐末著名的道教学者杜光庭在《道教灵验记》中有《萧山白鹤观石像老君验》有萧山“湘湖”名称。北宋庆历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学者刘敞在和弟刘和的诗《得萧山书 言吏民颇相信又言湘湖之竒 及生子名湘 戏作此诗》中,亦有萧山“湘湖”名称,刘和还为其子取名为“湘”。宋代许景衡在《方文林墓志铭》中云,督建湘湖之人为萧山县尉方从礼,首次确认了县令杨时筑湘湖有得力助手。南朝到北宋,“西城湖”与“湘湖”两名同时入古代诗文。

结论  “湘湖”古名“潘水”、“木鱼池”、“溟海”、“西城湖”,南朝出现“湘湖”之名,并有交替出现之情形;南朝宋至唐末宋初,“湘湖”之名入古诗文;政和二年因筑南北两塘杨时谓“新湖”(诗作《新湖夜行》);南宋陆游起,“湘湖”之名广泛运用于诗文之中,宋元明清写“湘湖”诗文有几百首(篇),“湘湖”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参考文献:

[1]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2]费黑主编《萧山县志》方志出版社,19878月。

[3]沈志根主编《萧山文化志》,中国卓越出版社,19906月。

[4]陈桥驿主编《浙江古今地名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9月。

[5]陈志根主编《萧山历史文化研究》,方志出版社,20063月。

[6]陈志富著《萧山水利史》,方志出版社,20069月。

[7]杜永毅选编《湘湖古诗五百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10月。

[8]方晨光著《文脉湘湖》,方志出版社,2007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