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dePage="65001" %> 四庫特稿-也談《四庫全書》電子版

《四庫電子版》在《〈攻媿集〉宋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武英殿聚珍本之比較》一文中的作用

北京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 張玉範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宋樓鑰家刻本《攻媿先生文集》,120卷,目5卷。今存103卷。樓鑰,字大防,浙江鄞縣人,宋隆興元年 (1163)進士。歷官參知政事、資政殿大學士,逝於嘉定六年(1213) 鑰學識淵博,文章淹雅。為官時,政府之制誥多出其手。在南宋詞臣中,可謂佩實銜華者。此書自宋代刻版以來,從未刻過。今世所傳除文淵閣《四庫》本、據《四庫》排印的武英殿聚珍本和據聚珍版影印的《四部叢刊》本外,1947年中央圖書館在南京收得一舊殘抄本,今藏臺灣。

乾隆年間修文淵閣《四庫全書》時,並未看到宋刻本,而是用了"兩淮鹽政採進"的一個舊抄本。本文將宋刻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以及據《四庫全書》排印的武英殿聚珍本作了全面的比較,發現山于館臣對底本的改易刪削或增改,文淵閣本(以下稱"庫本")錯誤很多,主要在以下方面:
  1.庫本己改變宋本的卷次,類目卷數也有分合。
  2.庫本的刪削文字很多(以篇目標題計算)
   《提要》云,"稟承聖訓"刪削167篇。實際統計,已超過300篇。
  3.庫本文字之訛誤甚多

  全集2700多篇,僅標題的文字之誤就不可勝數,有的是抄寫錯誤,有的則是館臣增刪妄改。而正文的錯誤就更多,比較數篇,錯誤率約佔千分之五左右。

  筆者在用宋本與庫本相校時,同時也核對了武英殿聚珍本,發現聚珍本雖然是依據《四庫全書》刊印,與四庫本的編次類目均相同,但在文字校勘上,實際上比《四庫全書》要好的多,庫本的許多錯誤,聚珍本都有改正。由於庫本使用的底本為舊抄本,流傳既久,多所佚誤,錯誤必不可免,再加上館臣的刪削妄改,庫本、聚珍本已改變了原書的面貌,惟賴宋本之存在才得以還其本來。在比較過程中筆者發現三者還可以互補。宋本所缺中有11卷,可以以庫本、聚珍本補充之。宋本的一些缺葉,部分也可以補上。同時發現宋本的錯誤庫本也有校改者。如果以宋本為主,用聚珍本補充宋本就可以得到一部比較完整的(實際只缺六卷)《攻媿集》在宋代刻書中以浙本為上,已是版本目錄學家的共識,它在校勘上的價值更是不言而喻的,而《攻媿集》就是南宋浙江私家刻書的典型代表,不僅刻印精美,也很少錯誤。由於樓鑰不僅是一個文學家,又是政治家,是南宋著名詞臣,他的許多文章都涉及國家大事,因此不僅《攻媿集》的文學價值值得重視,它的史學價值也是不能忽視的。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充分利用了檔案資料,同時發現幾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1、宋本、兩淮鹽政採進的舊抄本(即底本) 臺灣藏舊抄本,同缺第77-79卷,宋本與舊抄本的關係,值得注意。
  2、聚珍本《攻媿集》印於何時,無從查考,它為什麼比文淵閣本好也有待進一步考證。
  3、庫本、聚珍本比宋本有一些多出的文字,這部分文字的來源也有待考證。

  本文的寫作使用了館藏宋刻本《攻媿集》 也大量地使用電子版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以及電子版《四部叢刊》本。

  一是利用它的全文檢索功能。其工作量最大的是由於庫本幾乎將類目編次全部改變。如小標題"1.庫本改變宋本的卷次,類目卷數也有分合(聚珍本同)"。此部分用表格說明。因為全集30多個類目,只有兩類順序與宋本基本相同,其餘均有改變。總計共2700多篇文字,庫本幾乎全部打散重編。如果在沒有電子版的情況下,必須作成卡片一篇篇地去核對,這樣恐怕需要一年多的時間;而使用電子本,利用全文檢索功能,用全名或字段,檢索起來就比較快。

  對於庫本的錯誤,無論是篇名、還是正文,也同樣是利用電子版來檢索比較。不僅利用本文,有的還利用《四庫全書》中的其他書。在小標題"3.2.1.人的姓名之誤",舉例卷六:"宋本《支茂先煙蓑亭》一篇,庫本(卷七)"支"作"文"。《四庫》中許綸(與樓鑰同年進士)的《涉齋集》 有《次韻呈支茂先賢良》一篇,不誤。聚珍本不誤。"同卷,"《寄管叔儀通判並同官》庫本(卷七)缺"叔字。聚珍本同庫本。《四庫》中宋林表民編《天臺續集別集》收入此詩,則不誤。"在這裡又使用了《四庫》電子版的其它書以證明宋本之正確。

  再就是利用了電子版的下載功能,引文校對部分文字約3000餘字,基本上使用《四庫》電子版下載的,雖然下載速度很慢,但是比用鍵盤去敲還是快得多。

  由於有了電子版圖書,為我們節省了很多時間,改變了學者們皓首窮經的時代。雖然如此,我們必須認識到《四庫全書》的錯誤很多,只能把它作為工具利用,真正要引用還必須查找原書。

  《四庫》電子版還有一些缺點。希望進一步改進檢索功能,設有二次檢索功能,這樣會省一些時間。下載功能有缺欠。應該設有一研究平臺,可以直接整理標點。

 

Please send your comments and questions to webmaster@sikuquanshu.com or fax to (852)27308686
2004 Digital Heritage Publishi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