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dePage="65001" %>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

 

电子检索与史学研究

――使用《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的一点体会

 

清华大学历史系 博士生 皮庆生

  

我与四库全书还是挺有缘的。大学第一次听讲座,便听到陈垣老校长绕旧北京城去文津阁读四库的故事,惊为天人。可惜,当时的北图普通大学生不让进,于是买来《简明目录》、借了《总目》,由此略窥四库之“门径”。许多年之后,进入清华读研究生,由一位师兄领着去图书馆,首先来到的便是那间摆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古籍阅览室,清华读古书的人并不多,从此我便在古籍阅览室扎下了根,一读便是好几年,主要内容之一便是阅读四库中的宋人文集。

大约在2002年,清华有了单机装的电子版四库全书,我又成了最经常的使用者,当时我做的工作基本上是将影印版中读到的材料拷下来,偶尔检索一些论文写作中遇到的小问题,由于这个单机版一些功能还不够强,加之受传统读书人的影响,我还是更喜欢翰墨漂香书页,愿意静静地坐在古籍室阅读。但古籍室开放时间有限制,而四库电子版的功能在不断升级,在2003年那个不同寻常的春天,经过清华大学图书馆领导和人文学院图书馆馆长谢老师的大力推动,网路电子版的四库全书终于进了清华,我可以在宿舍阅读使用四库了,检索识别功能更强,拷贝也更便捷,再加上使用单机版在接受心理上的过渡,我越来越喜欢坐在宿舍阅读、使用电子版的四库全书了。

虽然没有统计资料,但我还是以为自己应该是清华的网路版四库全书的最主要用户之一,所以谢馆长曾命我代表清华大学给开发四库电子版的迪志公司写了一份反馈意见书,里面谈到我使用网路版四库全书一些心得体会,还提出公司应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将其他几部以四库命名的大型丛书也做成电子版,其造福学人、后世不下于丛书编纂本身。由于四库研究论著已有一少,公司完全可以将在有关专家指导下,建立一整套关于四库全书的资料库,将四库编纂、版本等方面的论著都搜罗进去,读者使用起来就更方便了。这些工作公司应该正在进行,借此次徵文之机提出来,希望电子版能越来越完善。

除了写反馈意见书,电子版四库全书对我的研究工作的推动越来越明显,2004年,我在一篇关于宋代礼制的论文中特意指出文章在研究中运用了四库电子版,并在正文中写道 “我们以‘抚 ’、‘冯 ’为关键字检索电子版《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可以肯定唐以后关于皇帝临奠的文献记载已无抚 的仪节了。”(见《台大历史学报》第33期,第49页)当然,我之得出此结论的证据还包括大量相关文献阅读、翻检,但电子版四库全书的检索使我更为确信自己翻检相关文献所得出的认识,加上我在其他研究中也大量运用了电子版四库全书,饮水思源,我便在论文中特意写上了这段话。在数位化日益发达的当下,研究中使用电子文献已成必然之势,但通常的做法是检索、拷贝之后再查对书籍,注明的出处都成了后者,事实上大家都清楚,电子文献对自己的论文所起的功能远非提供出处,但电子版在版本上总让人感到不“正宗”,甚至连注中也不愿意提及,这也是现在大量学者在研究中使用电子文献但在论著中却基本上无电子文献之名的重要原因,我认为学者应该对这些电子版存报答之心,以某种方式在论文体现出电子版文献对自身研究的价值,我在这篇论文中正是出于这种用意才写明电子版四库全书的。以前我在使用影印四库时,论文写成之前都要去查对一些更加可靠的版本,但如果不是引用段落在版本上问题太大,我一般注明是四库版,毕竟,我首先阅读的影印四库,这种观念总是是改不了。

不过,电子版在研究者提供便利的同时,在使用上应该引起警惕。印象中朱熹在印刷版本大行的时代感叹过由此大家不仔细读书,电子版的使用中这种情况更严重。现在我们就某一个问题所能检索到的材料远比做卡片的先辈大师丰富、齐全,可是大师迟迟未现,为什麽呢?在我看来,电子检索虽然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有时对具体问题的研究还可能有实质性的推动,但这种作用更多的是辅助性的,史学研究的入手处还是一些基本文献的研读以及由此生长出来的史学见解、问题意识,在此基础上方可能有史学研究实质性的推进。我在撰写博士论文《宋代民衆祠神信仰研究》的过程中,最基本的材料都是平时阅读积累起来的,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拟定解决方案,进一步扩大材料搜集范围,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求证工作,这里当然有大量未作数位化的材料,但也有一些现成的资料库,电子版四库全书即是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观点逐渐形成。例如其中一章讨论宋代张王神信仰,有学者对这个神的分布特徵有所论述,所搜集到的张王庙共42座,但设计好关键字之后,在四库电子版中搜索,再加上方志、石刻文献的阅读,我搜集到的张王庙有66座,参照其他相关问题的分析,我对张王信仰的传播、分布特徵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而其他学者的观点中的问题也不言自明。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但都是基本文献阅读、研究之后,再进行扩大范围的搜索,而不是设定某个问题,再设定一些关键字,直接到网上、电子版中搜索。今年初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有一个学者谈宋代“富民”研究,自云题目系受国外学者啓发而定,过程则是设定关键字,在电子版四库中搜了上万条材料,将“有用”的拷出来之后进行处理,然后提出了一些观点。这种方法现在并不少见,但是这种方法得出的成果很难说对学术研究有什麽实质性的贡献。研究物件、关键字的设定都存在问题,大量与主题有关联但不在关键字范围之内的文献被忽视,其结论的可靠性可想而知。

当然,在史学研究中如何正确使用电子版四库全书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如版本、某些字(有的还是常用字)无法汉字化影响检索结果、汉字文本与图像有时不对称等等,这些问题大部分用户都会遇到,一般都能及时发现,但这些都属于技术性问题,我在上面谈的基本属于观念上的。要言之,电子版四库全书功德无量,学者使用之后应尽量言明,在数位化日益发达的时代,电子文献已成为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它主要还是辅助性的,仅靠电子文献检索来做史学研究是不会有太大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