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dePage="65001" %> 本文从考察频婆果到 果名称的演变入手,从一个侧面讨论了中国古代 果栽培史的发展线索

利用《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撰写《频婆果考》一文的说明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张帆

 

本文从考察频婆果到苹果名称的演变入手,从一个侧面讨论了中国古代苹果栽培史的发展线索。我们今天日常食用的水果,大多数在中国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其名称也很早就见于史载,苹果的情况则是一个例外。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种属与其十分接近的水果,但苹果这一名称却到明朝才正式出现。究其渊源,苹果是“苹婆果”的简称,“苹婆”起初写作“频婆”,而“频婆”又有过“平波”、“平坡”等同音异写。对于这一名称变化的过程,包括中国古代苹果栽培的渊源,以往农学史、园艺学史的专家有一些研究,但并不是很充分。本文以明初朱有炖《元宫词百章》第十首关于“平波”的记载为切入点,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对中国古代苹果名称演变和栽培沿革的过程进行了重新梳理,提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苹果的名称,源于佛经中“色丹且润”的频婆果。後者产于印度,属亚热带乔木。它与苹果原非一物,其名称的混同,属于中印文化交流中的“误读”现象。

二,中国本土最早被称为“频婆果”的果类,是生长于岭南地区的一种亚热带坚果。它大概与印度频婆果的品种相当接近,可能与唐诗中的“相思子”或“红豆”也有一定关系,但与苹果完全不是一回事。因其生长范围不广,不甚为世所知。

叁,早在西汉时,西域原产中国绵苹果的一个品种柰,即已传入内地,以後栽培渐广。其中某种红色柰,在唐朝或许曾被比为频婆果,但这个名称并未流行。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啓《农政全书》认为频婆是柰的“梵语”或“别称”,将两者完全混同,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

四,最晚在元朝中後期,中国绵苹果一个更新的品种又由西域输入内地,并在北京地区栽培。这一品种与柰本属同类,但经过改良,外观、口味已与柰有较大区别。时人借用佛经中“色丹且润”的频婆果来称呼它,曾异写作平波、平坡,到明朝仍固定为频婆,亦作苹婆,明後期开始简写为苹果。

五,清朝苹果在北方的栽培更加广泛,在南方福建、云南等省亦有出现。频婆、苹婆、苹果等名,仍叠相使用。

六,晚清西洋苹果传入中国,因其品种更加优良,逐渐取代了原来的绵苹果。新品种继续沿用苹果之名。与此同时,频婆、苹婆等旧名则随着中国绵苹果栽培的萎缩而逐渐消失。

本文的撰写发端于2001年4月。当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罗新先生在阅读傅乐淑笺注朱有炖《元宫词百章》时,注意到其中关于元朝後期“平波”果的一些材料,遂由此就中国苹果栽培历史、苹果名称演变等问题,与我在“往复”网站(http:/www.wangf.net)进行了反复讨论。根据罗新先生发现的材料,我初步判断元朝後期的“平波”果是中国苹果栽培史上一个关键的阶段,并且发现它更常见的一种译名是“频婆”。为应付罗新先生和网上其他先生的质疑,我花费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不断对上面的看法进行补充。当时的资料来源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古代植物学、食物学、农学专著,如《群芳谱》、《广群芳谱》、《花镜》、《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饮膳正要》、《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书及其中辑引的有关古籍资料;二是北京地方古籍(因为“平波”果的材料出现在今天北京附近),如《析津志辑佚》、《长安客话》、《帝京景物略》、《日下旧闻考》等书及其中辑引的有关古籍资料;叁是类书,如《太平御览》、《格致镜原》、《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等书中辑引的有关古籍资料;四是现代果树史、农学史专著,如陆秋农、贾定贤主编《中国果树志·苹果卷》、束怀瑞等编著《苹果学》、曲泽州主编《北京果树志》、吴耕民编著《中国温带果树分类学》、辛树帜编著、伊钦 增订《中国果树史研究》、孙云蔚主编《中国果树史与果树资源》、佟屏亚编著《果树史话》等书中辑引的有关古籍资料。这些资料涉及范围很广,颇有以往专家、论著未曾留意者。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排比、考订,大体得出初步的结论:汉语中苹果一名,源于佛经中的“频婆果”。两果原非一物,其名称的混同,属于中印文化交流中的“误读”现象。元朝後期,中国绵苹果的一个新品种由西域输入内地,时人开始借用佛经中的“频婆果”一名来称呼它,到明朝後期正式出现了苹果这一名称。岭南地区原有一种亚热带坚果,很早也被称为频婆果,但它与苹果没有任何关系。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书认为频婆果是柰的别称,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在此基础上,写出了文章初稿。但感觉到某些环节上资料还不够充实,希望以後读书时再发现一些材料来补充,因此弃置箧中,并未出以示人。

文章的定稿,是在参考利用《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之後完成的。2002年11月,我在工作之暇,上网查阅《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利用其检索功能,主要就频婆果到苹果演变过程中四个常见辞汇“频婆”、“苹婆”、“频果”、“苹果”进行了检索,查到几十条重要材料,为文章初稿中的论点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支援,并对其中一些薄弱环节进行了补充。例如:

王世贞《 州山人四部稿》卷一五六《说部·宛委馀编一》:“频婆今北土所珍,而古不经见,唯《楞严》诸经有之。或云元时通中国始盛耳。”周祈《名义考》卷九《物部·频婆》:“频婆果……故西域种,不知何时入中国也。”这是明朝人对频婆果来源和传入时代的记述,对本文来说价值很大。起初在这里我只使用了张懋修《谈乘》一条材料,稍显薄弱。经检索,增加了上述两条重要材料。

②《清圣祖御制文集》第四集卷叁○《杂著·康熙几暇格物编》记载了康熙帝对柰属水果的分类研究,对于批驳《本草纲目》、《农政全书》“柰别名频婆”之说是一条重要的论据。另如《御制数理精蕴》所载康熙帝设计有关苹果的数学应用题、乾隆《大清会典则例》所载北京地区苹果价格,都是非常重要的材料。

③《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乾隆《盛京通志》卷一○六、雍正《河南通志》卷二九、雍正《山西通志》卷四七、雍正《陕西通志》卷四叁、乾隆《甘肃通志》卷二○、乾隆《福建通志》卷一○“物产”门,记载清朝中叶各省苹果栽培情况,为本文论述苹果传播提供了关键的论据。

④毛晋《毛诗陆疏广要》卷上之下《释木》“树之榛栗”条、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九《树畜部一》、雍正《广东通志》卷五二《物产志·果》等几条资料,为文中考述岭南频婆果补充了重要材料。

总之,《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特别是其方便的检索功能,对我最後完成这篇有关苹果栽培史的论文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