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dePage="65001" %> 电子四库对于汉语史通史性专题研究的重要作用

 

电子四库对于汉语史中通史性专题研究的重要作用

利用电子四库的一点体会

 

董秀芳 北京大学中文系

 

我的《辞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一书在大量历史文献材料的基础上研究了汉语双音词的历时发展,揭示了非词成分变为双音词的途径与机制。这一研究得益于电子四库全书所提供的便利检索。

王力先生(1943)在《中国现代语法》一书的自序中说:“中国语法学者须有两种修养:第一是中国语史学(Chinese philology);第二是普通语言学(general linguistics)。缺一不可。若只精于中国语史学(如所谓‘小学’),而不精于普通语言学,就只知道从古书中大事搜罗,把若干单词按照英语的词类区分,成为一部‘新经传释词’。若只精于普通语言学,而不精于中国语史学,就只知道运用若干术语,把中国的语法事实硬凑上去,成为别开生面的‘削足适履’。”王力先生在这里强调的是语言研究者应该将现代语言学理论与语言事实相结合,这在过去由于客观的和主观的各种原因,一直没能做得很好。

王力先生所提到的第一方面的弊病在汉语史研究中尤为突出。不少著作虽然对材料的搜集罗列用力甚勤,但对材料中所反映的语言演变事实则缺乏恰当的描写与概括,从理论高度进行的阐释就更少。汉语史从学科性质上看,应该属于历史语言学,然而已有的一些研究还缺乏语言学研究的特质,这一点在辞汇史领域表现得更为严重。比如,不少人把主要甚至全部精力放在对疑难词语的训释或寻找某一语言形式的更早用例上,尽管这些都是重要的语言事实,对这些语言事实的揭示也能增加人们古代汉语方面的知识,但这些并不是历史语言学所关心的主要课题。在语言的历时研究中,对所发现的语言演变事实作出概括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规律,探讨语言演变背后的机制,无疑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汉语史研究中理论探讨的不足有一定客观原因。研究者的精力有限,而搜集资料的工作在完全依靠手工操作的情况下,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就严重束缚了研究者的手脚。不少研究者在资料收集工作上投入了研究时间的绝大多数,而留给研读语言学理论著作和对语料作深入分析的时间却很不够。以辞汇史的研究为例,近年来在定性研究的同时,越来越强调定量分析。比如注重统计某词在某一时期或某一专书中的使用频率、统计新旧成分在不同历史时期消长变化的比例,以期揭示语言变化的真实情况。这一工作很有意义,但在手工处理语料的情况下,这一工作的完成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现错漏。不少研究者由于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语料处理上,所以不得不满足于材料的获得与初步整理,无力再做进一步的探讨。

令人鼓舞的是,在电脑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大型的语料库已经建立,并在不断完善,以后材料的获得将会变得相对容易,这给研究者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希望。一方面,以后理论的探讨会变得更为重要,仅以材料取胜的路子将会行不通;另一方面,研究者由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机械、简单的收集材料的手工劳动,因而可以把精力集中到更高层次的研究上去。这就为理论与材料的更好结合创造了条件,王力先生所指出的两种弊病将有望得到克服。

以我本人的研究为例,《辞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这本书是我博士论文的选题,研究目的是要揭示汉语合成式双音词的産生途径,这就要调查大量双音词的历史来源和演变过程,所涉及的材料不可能局限于一部专书,也不可能集中于某一个断代,这属于一种通史性的专题研究。要想做这项研究,就需要尽量多地考察从古至今的文献材料,从不同时期的文献用例的对比中探求演变的轨迹,在此基础上找出规律。利用电子版四库全书,我检索到不少双音词在不同时期的用例,丰富了书中的例证,从而为书中的定性分析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根据。而且,由于电子四库全书的检索非常方便,节约了我不少时间,使我可以集中精力做理论上的分析。

我认为,电子版四库全书可以使汉语史领域中很多通史性的研究工作变得可行,能为研究者提供材料检索的巨大便利,大大提高研究者的工作效率,使研究质量更上层楼。

当然,并不是有了电子语料库就解决了搜集语言事实的所有问题。首先语料库中难免有错误,使用时应慎重,核对原文的工作不容忽视;再者正确理解文意是必需的,这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如果不能把词语和句子放在语境中来正确理解,仅靠机器检索而断章取义,就必然会影响研究质量。语料库毕竟只是一个工具,要把它利用好,使用者还必须具备相当的素质,深厚的学养和必要的文献知识仍是高水准的汉语史研究所不可缺少的。

    盼望电子版四库全书成为更多研究者的得力助手,帮助更多的高质量的著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