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叩則大鳴”:
利用《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撰寫《“文以人重”:從胡居仁與〈易像鈔〉看〈四庫提要〉之纂修》一文之體會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劉勇
一、本文的結構和内容
本文第一部分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易像鈔》書前所附提要、《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卷一《易像鈔》提要、《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五《易像鈔》提要之間的差異和矛盾入手,指出疑點所在。
第二部分進而比較四庫本《易像鈔》書前所謂胡居仁(1434-1484)自序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所收錢一本(1539-1617)《像抄》自序,指出其中篡改與抄襲的細微痕跡,論證胡序之可疑與錢序之可據。
第三部分首先通過比較指出《易像鈔》與《像抄》在結構方面的差異,和在内容方面的雷同,然後透過對內容的具體分析,指出該書不可能為胡居仁所著而應當是錢著。
第四部分則結合《四庫全書》纂修流程,探討四庫本《易像鈔》之來源及館臣致誤的可能原因,認爲該書被當作胡居仁的著作進呈,很可能是因應乾隆皇帝向臣下一再催索採集“闡明性學治法,關係世道人心”之書而產生的,並結合該書的採集和進呈環境,推測很可能是書賈為射利而改頭換面的結果。
第五部分則在已經確證《易像鈔》與《像抄》内容完全相同的基礎上,分析《四庫提要》對《易像鈔》的讚賞和對《像抄》的批評,指出四庫館臣對同一部書迥然不同的評價,反映了《四庫提要》的撰寫並不容易落實“就書論書”的原則,很大程度上受到書籍作者的身份的影響,館臣對作者本人的肯定,往往被“移情”到對其所著書籍的稱讚,以至於“就人論書”。這種“文以人重”的情況,既豐富了我們對盛清時期考據學“實事求是”的多樣認識,同時也提醒我們在透過《四庫提要》瞭解和利用前賢著作時,需要考慮更多更複雜的因素。
二、本文的寫作與《四庫全書》電子版的利用
本文最初的寫作契機,來源於筆者在進行相關的研究中對胡居仁其人、其學和其行事的了解。在閲讀到被收入《四庫全書》的《易像鈔》書前胡居仁自序以後,筆者隨即產生了一些疑問,因爲在已掌握的資料中,並無胡居仁撰寫《易像鈔》的明確記載。更顯而易見的是,該篇自序既未收入《四庫全書》本胡居仁的文集,通篇的行文風格更與胡氏文集迥然有別。爲了解答這一疑問,筆者以關鍵詞“胡居仁”檢索《四庫全書》電子版,結果證明,除了收入《四庫全書》的《易像鈔》外,沒有其他任何文獻表明胡居仁撰寫過此書。當然,這樣做仍然是不夠的,因此筆者又查閲了有關的地方誌書、關於胡居仁的早期傳記文字、從胡居仁去世後直到《四庫全書》纂修前的各種書目提要等,確證在四庫以前沒有任何胡居仁撰寫《易像鈔》的記載;結合有關《易像鈔》的三种提要之間的差異和矛盾,確信在胡居仁與《易像鈔》之間有若干可疑之処。
當筆者在以“易”、“像(象)”、“鈔(抄)”等字為綫索對《四庫全書》電子版進行各種組合的檢索時,錢一本的《像抄》引起筆者的注意。在查閲《像抄》自序後,筆者的初步判斷是此序與胡居仁《易像鈔》自序必有密切關係,因此進而詳細比勘、分析這兩篇序言。其中涉及到如何運用《四庫全書》電子版之處可擧兩個事例:
一是如何看待胡氏自序中“以斯道自任”一語。這是宋明理學的常用語,但在筆者的印象中,似乎多用來稱讚他人而不宜用以自稱,對《四庫全書》電子版的檢索完全證實了筆者的推測。
二是如何解釋胡序中的“先儒有言”與錢序中為“孫盛有言”的差異。通過檢索《四庫全書》電子版,得知所言是孫盛針對王弼而說,從序言下文“不特箴弼之失”來看,原文更可能是“孫盛”而非朦朧其辭的“先儒”,因為“箴弼”之“弼”,在此是具體指王弼(226-249)而言,篡改者看來是為求其異而改“孫盛”為“先儒”,但卻未能完全照應到後文的王弼,留下了篡改的蛛絲馬跡。
以上兩點細節,為筆者確認所謂胡氏自序的僞作提供了極大的助益。
此外,在第三部分中對《易像鈔》内容的分析,涉及到該書引用的大量中晚明人物及其著作,而這些人物大都生活在胡居仁已經去世之後,透過《四庫全書》電子版的檢索,筆者比較順利地掌握了這些人物及其著述的大體情況,為論證《易像鈔》不可能為胡居仁所著提供了豐富而便利的證據。
三、利用《四庫全書》電子版的體會
結合本文的撰寫,在此簡單提出三點體會:
一是需要全面掌握前人有關《四庫全書》及《四庫提要》的已有研究成果,在避免學術研究的重復勞動之外,同時也盡可能知悉《提要》和《全書》的產生過程。在了解《四庫全書》及《提要》編纂流程的基礎上,注意各種不同版本的《四庫提要》之間的差異,以及現存各種版本的《四庫全書》(文津閣本已於最近出版,這一點尤須注意)之間的差異,及其修纂順序和時間先後,結合《四庫採進書目》和《纂修四庫全書檔案》提供的綫索,追蹤四庫底本的版本來源和進呈情況等。
二是充分利用《四庫全書》電子版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研究帶來的極大便利。可以認爲,《四庫全書》電子版無疑是迄今爲止最爲博學的傳統文化大師,並且也是精力最爲充沛的老師。只要一台電腦在手,它就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孜孜不倦地同時給成千上萬的學生授課、講解,解答我們提出的疑問。所謂“桃李滿天下”,它可以當之無愧。有了這樣一位博學的學者和耐心的老師在旁指引,我們的學習和研究不啻事半功倍。
最後,我願意強調的是,對於有志於傳統文化的年輕學人,儘管有如此博學而耐心的老師在旁指引和解答,但認真踏實地讀書,積極主動地思考,仍然是我們工作的主軸。也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充分利用和發揮《四庫全書》電子版的檢索功能,而收相得益彰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