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所涉宋诗资料丛考
陳恆舒(北京大学中文系 硕士生)
引言
《永乐大典》(以下简称《大典》)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年间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主持修纂的一部大型类书。该书现散佚在世界各地的残卷仅300余册800余卷,不足原书的百分之四。尽管如此,这些残卷依然保留了不少秘典佚文。但是,对其内容加以考证,就会发现这些珍贵文献也存在不少错误和疑问,这就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全宋诗》时曾据《大典》辑佚,收获颇丰,但亦有不少误辑之处,以致一些诗篇重出。今即从《全宋诗》中与《大典》相关的重出诗入手,对《大典》中相关材料作出分类辨证。
1、
人名相近而误
《大典》引录诗文,作者名间有错误,有音近而误者,有形近而误者,可能是《大典》抄录之误,也可能所据底本已误。《全宋诗》失察,以致诗篇重出。比较典型的如:
《大典》灰韵“梅”字“墨梅”条录吴居仁诗一首(2812/14a),《全宋诗》据此入卷2334吴居仁名下。此诗又见吕本中《东莱先生诗集》卷12,题为《墨梅》。吕集宋本尚存,有曾几《跋》云:“东莱吕公居仁,以诗名一世。使山谷老人在,其推称宜不在陈无已下。然即世多历年所,而编次者竟无人焉。……仪真沈公宗师,名卿之子,少卓荦有奇志,方党禁未解时,不顾流俗,专与元祐故家厚,居仁尤知之。往来酬唱最多。沈公之子公雅,以通家子弟从居仁游。居仁称之甚。乾道初元,几就养吴郡时,公雅自尚书郎擢守是邦,暇日裒集居仁诗,略无遗者,次第岁月,为二十通,锓板置之郡斋。”则知此本可靠程度较高。而吕本中字居仁,且“吴”与“吕”形近,误盖由此生。
类似的情况还有一些,兹不备举。
2、遗漏题前作者及出处
《大典》录诗,题前大都署作者之名,或署出处,或二者兼之。偶尔遗漏,则易被误认为与前一首为同一作者,从而误入他人名下。《索引》、《全宋诗》多有此误。其实《大典》于同一作者名下录多首诗,自第二首以下,题前大都有“又”字,使用者当知此例。
《大典》支韵“池”字“东池”条录诗《初春游李太尉宅东池》(卷1187/24b),诗题前未标明作者、出处,故《全宋诗》从前一首诗《兴州新开古东池诗》作“苏颖滨诗”,收入卷873苏辙名下。《索引》亦然。此诗不见今传诸本苏辙集,而见于张方平《乐全集》卷3。《全宋诗》录张方平诗所据为四库本,而四库底本为汪如藻家藏本,《提要》曰:“此本首尾颇完善,‘慎’字下皆注‘今上御名’四字,盖从孝宗时刊本钞出。”(孝宗名赵昚,“眘”为古“慎”字)则是宋本即有此诗。疑《大典》抄录时遗漏题前作者及出处。
类似的情况还有一些,兹不备举。
3、文集名相同或相近而误入他人名下
《大典》模韵“湖”字“柘湖”条录诗(2266/12b)云:“盐邑沦此地,柘山岿其濒。复惊秦时女,化作湖上神。世事喜反复,孰能识涯津。物变虽万殊,不惑固有人。”谓出“赵湘《南阳集》”,《全宋诗》据此入卷77赵湘名下。此诗不见于今本赵湘《南阳集》,而见于韩维《南阳集》卷4,题作《和彦猷在华亭赋十题依韵·柘湖》(四库本“盐邑”二字阙,丁丙所藏旧抄本作“柘湖”,亦于意未安,恐抄本乃据“柘湖”之题误补)。故疑此处为韩维诗而《大典》因集名同而误题赵湘之名。今本赵湘《南阳集》为《永乐大典》辑本,其中亦有若干首亦见于韩维《南阳集》,情形或与此相似。《大典》所录出处虽误,其所存异文却颇有价值,亦不可尽废。
《大典》庚韵“精”字“黄精”条录《近闻诸山例关堂石门老偶煮黄精以诗为寄次韵以戏之》(8526/19b),谓出“林希逸《竹溪集》”,《全宋诗》据此入卷三一二六林希逸名下。然此诗不见于今传林希逸《竹溪十一稿诗选》及《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而见于李弥逊《竹溪先生文集》卷19。明《文渊阁书目》卷9著录有“李弥逊《竹溪文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李弥逊《筠溪集》乃汪如藻家藏本,原亦题《竹溪集》。故疑《大典》此处所谓《竹溪集》乃李弥逊之集而非林希逸之集。
4、有疑误但原因不明
《大典》中还有一些无从推断原因的疑误,就现象而言,甚至显得十分离奇,是来自原始材料,抑或《大典》抄录中的错乱,因数据不足,亦难以判断。
《大典》模韵“湖”字“东湖”条录知县林迪《闻伯育承事结彩舟作乐游东湖戏寄四韵》及《次前韵》二诗(2262/2b),《全宋诗》据此入卷1283林迪名下。此二诗又见郭祥正《青山集》卷24,题作《闻陈伯育结彩舟行乐游湖戏寄三首》(其一、其二)。郭集今存南宋初刊本,且其集卷19有《陈伯育承事挽词二首》,当不误。同一条目下还录有林迪《题阮希圣东湖十绝》,《全宋诗》据此入卷1283林迪名下。此十首又见郭祥正《青山集》卷28,题作《阮师旦希圣彻垣开轩而东湖仙亭射的诸山如在掌上予为之名曰新轩盖取景物变态新新无穷之义赋十绝句》,所叙本事甚详。郭集卷24有《阮希圣新轩即席兼呈同会君仪温老三首》,卷29有《寄新轩阮希圣》,当不误。
《大典》模韵“湖”字“西湖”条录诗《游西湖》(2264/29b),谓出僧亚愚(释绍嵩字亚愚)《江浙纪行集》,《全宋诗》据此入卷3239释绍嵩名下。此诗又见释德洪《石门文字禅》卷4,题作《送讷上人游西湖》。释绍嵩有《江浙纪行集句诗》七卷,今传汲古阁影宋钞,并无此诗。且集中皆为集句诗,无一例外,《大典》盖误。
《大典》阳韵“郎”字“探花郎”条录《赠探花郎诗》(7328/2a),谓出黄裳《演山集》,《全宋诗》据此入卷946黄裳名下。然此诗不见于今本黄裳《演山集》,而见于徐积《节孝先生文集》卷19。《演山集》自明至今仅有宋乾道本一个系统,宋本明世犹存,今虽散佚,尚有影宋本及清抄本,故疑《大典》所据之《演山集》中并无此诗,盖抄录之误也。
《大典》霁韵“寄”字下引《邵阳志》录《六月十七日夜寄邢子友》、《先寄邢子友》二诗(14380/8a),谓为沈伯达诗,《全宋诗》据此入卷2590沈伯达名下。此二诗又见《增广笺注简斋诗集》,为陈与义诗。陈集中尚有诗《次韵邢子友》、词《虞美人·邢子友会上》,据此可知二人同时,皆处两宋之交。而沈伯达为孝宗淳熙时人,与邢子友年代不合,故知此二首皆陈与义诗。
附录:
一、《<永乐大典>索引》纠误
关于《索引》的错误,上文已经涉及到的一些,此处便不再赘述。另外还有一些问题,今分类辨证如下。
1、同名之人未作区分:
《索引》页585有“李涛”一目,录诗六首。其中《寄范税院倚衡》、《杂诗》四首,《全宋诗》据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蒙泉诗稿》收入卷3160李涛(字养源,南宋宁宗时人)名下。《送凌处士赴连州邀》,《全唐诗补编》据《永乐大典》收入《补逸》卷12李涛(字信臣,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入宋)名下,《全宋诗》卷一录此人但未录此诗。故《索引》当分立二李涛,六首诗当各归其主,以免混淆。
《索引》页593有“李观(唐)”一目,录诗文六则,前四则明曰出《李元宾集》(皆见于今传《李元宾文编》,其中第二则“项籍碑”当为题目,《索引》未辨,以为即正文内容,实自“飘锐气”以下方为《项籍碑》中文字),第五则亦见于《李元宾文编》卷2。第六则录于《大典》卷9764覃韵“岩”字“震山岩”条下(2b),仅曰“李观诗”,未说明时代。《全唐诗》李观名下未收此诗。考《大典》录诗之体例,多以时代相次,虽未必准确,但唐、宋、元、明尚不至于颠倒混乱。此诗前录陆经诗,后录曹训、莫若晦等人诗,皆是宋诗,则此亦当为宋诗。《全宋诗》亦据《大典》收入卷617李观名下。
2、《大典》不出姓名,索引失考:
《索引》页968立“莆阳刘氏”一目,然其下所出诗九首除《题莒口铺诗》外,皆见于刘克庄《后村集》。刘克庄乃福建莆田人,则此莆阳刘氏即当为刘克庄。《题莒口铺诗》不见于《后村集》,盖刘克庄集外佚诗。
《大典》霁韵“寄”字下录诗《右丞许少尹被召,送至白沙,为舟人所误,以诗寄之》(14380/2a),谓出《赤城左氏集》。此诗又见民国黄岩杨氏刊《台州丛书》后集中所收左纬诗集辑本,题作《送许左丞至白沙为舟人所误》,出处为《赤城诗集》、《三台文献》。故知“赤城左氏”当为左纬。
3、不辨字号:
《大典》真韵“村”字“竹村”条录张功父诗《过竹村》一首(3580/4a),《索引》页170立“张功父”一目,下仅出此诗。张镃字功父,此当为张镃诗,不知《索引》何以单立条目,四库馆臣辑《南湖集》亦未录此首。
《大典》支韵“诗”字下录张韩伯《古诗》一首(903/32a),《索引》于页191立“张韩伯”一目。张弋字韩伯,此当为张弋诗。《索引》不察,《全宋诗》卷2822张弋名下亦失收。
《大典》各卷录李公明诗17首,《索引》以李柬之字公明,系此17首诗于李柬之名下。然考其诗《过修诚馆》前小序有云:“大乾修诚馆壁间有诗云……此绍兴中宗所作,失其名矣。”则此李公明为南宋人无疑,必非北宋之李柬之。
4、误以题目中人名为作者名:
《大典》支韵“诗”字下录《赵监簿寄建宁诸诗》(903/24a),《索引》页1027以“赵监簿”为作者,“寄建宁诸诗”为诗题。然考其前有陈起宗(疑当即陈起,详前)《以毅斋曾先生诗法曰能以无情作有情子熊举以见教兼示学诗如学禅之句次韵声谢》,以下四首题前皆有“又”字,此首亦在其中,当同出“陈起宗”。且考《大典》所引《江湖集》中诗,作者无称官衔之例。《索引》误。
《大典》支韵“诗”字下录《敖茂才论诗》(903/30b),《索引》页一〇二八以“敖茂才”为作者,“论诗”为诗题。然考其前有“蒲阳刘氏”《题洪使君诗卷》,以下三首题前皆有“又”字,此首亦在其中,当同出刘克庄(福建莆田人)。而此诗又见《后村居士诗》卷七,确为刘克庄诗,诗题即作《敖茂才论诗》。《索引》误。
二、《全宋诗》据《大典》辑佚时操作之误
《全宋诗》编纂时曾用《大典》辑佚,收获颇丰,错误亦不少。其错误多半来自《大典》抄录时的失误或者《大典》使用原始数据的错误,但也有少部分是从《大典》辑录时操作上的失误。今摘出数则,附此备考。
1、误将题前作者入诗题:
《大典》模韵“湖”字“洞庭湖”条有王质诗《过洞庭》(2261/7b),《索引》未见。此诗前录张经《岳阳楼集》中《岳阳楼望洞庭》一诗,《全宋诗》竟以“王质过洞庭”为诗题,以为与前首同出张经《岳阳楼集》,非是。此将作者误入诗题者,使用《大典》者不可不留心。类似问题《全宋诗》在考证中也曾有所涉及。汪藻《浮溪集》中有《尤袤大暑留召伯埭》一诗,《全宋诗》收入卷2336尤袤名下,题作《大暑留召伯埭》,下有按语云:“此诗原出明《永乐大典》,清四库馆臣误辑入汪藻《浮溪集》卷二九。本书亦误入汪藻一,今仍录入尤袤名下。”此诗不见于今存《大典》残本,盖已亡佚。但造成误辑的原因当与此处相同。
2、误以题目中人名为作者名:
《大典》贿韵“蘂”字“玉蘂花”条下录周必大《林顺卿迪教授两为玉蘂花赋长韵富赡清新老病无以奉酬輙用杨使君韵为谢》、《次韵廷秀待制玉蘂》、《去年孙从之示玉蘂佳篇时过未敢赓和今年此花盛开輙次严韵并以新刻辨证为献》三首(11077/2b、3a),此三诗皆见周必大《文忠集》。《全宋诗》误辑此三诗入卷2325林迪名下,盖以“林顺卿迪”为作者名,然若以此为作者名,自“教授”以下为题,于意不通,故知其误也。
3、因作者名号相同而误
《大典》卷7242阳韵“堂”字“止戈堂”条下录“竹溪先生诗”二首(3b),《全宋诗》据此入卷3126林希逸名下。然此诗不见于今传林希逸《竹溪十一稿诗选》及《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而见于李弥逊《竹溪先生文集》卷16,题作《寄题福州程进道止戈堂二首》。考“程进道”其人,“绍兴初帅闽中殄灭诸宼,以武库为止戈堂,一时诸公题咏甚多”。李弥逊生于北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与“程进道”同时。而林希逸生于南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与 “程进道”时代不相及。故知《永乐大典》所引“竹溪先生诗”当为李弥逊诗,《全宋诗》误。
4、未晓避讳:
《索引》页165立“张广”一目,下有“张彦实诗”、“张广诗”、“张广东窗集”三子目。“张广”实当作“张扩”。张扩字彦实,江西德兴人,宋徽宗崇宁五年进士,高宗时官至中书舍人,有《东窗集》四十卷,已佚,今存十六卷本乃四库馆臣从《大典》中辑出。熊克《中兴小纪》作于孝宗朝,见“张扩”而无“张广”;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作于宁宗朝,见“张广”而无“张扩”,考二名下所录事迹相合。宋宁宗名赵扩,“扩”字当因避讳而改作“广”。《索引》不立张扩而立张广,盖以存《大典》原貌。《全宋诗》亦失察,于卷1582立“张广”一人,并将《大典》姥韵“府”字“知府”条下所录诗《送喻迪孺郎中知遂宁府》(10999/15b)归于其名下,不知此诗已由四库馆臣辑入张扩《东窗集》,以致于《全宋诗》中重出。